实用技术||园林树木常见根部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

概述

植物根部病害的防治比其它病害的防治相对来说更困难,因为此类病害不容易发现,所以失去了早期防治的机会,加之侵染性病害与生理性病害不容易辨别,所以我们更应该清楚各种根部病害发病症状、发生规律,以及哪些植物材料更容易受根部病害的感染,熟悉掌握各类根部病害的防治措施,才能让植物健康生长。

该病分布广泛,是我国园林植物中常见的根部病害。主要为害柳树、杨树、槐树、榆叶梅、槭树、云杉以及苹果、梨、葡萄及核果类果树等。

病株根部须根全部腐烂,并逐渐延伸至主根,使根皮与木质部脱离,根部表面披一层密集交织形似羽状的白色菌丝体。菌丝会蔓延到地表,酷似蜘蛛网,菌丝层上可生长出黑色的菌核。菌丝穿过皮层侵入形成层深入木质部导致全根腐烂,病树叶片发黄,早期脱落。被害植株树势逐年衰弱直到死亡。

病原菌以病根上的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内越冬,翌年夏季病菌由须根侵入。高温、潮湿的气候、低洼、通风透光差的地方,发病严重。

(1)加强苗木检疫,必要时可用20%石灰水或1%硫酸铜水浸泡1h,消毒后再栽植。

(2)尽量不在新伐林地开辟苗圃,若在新伐林地建苗圃,一定要把烂根清拣干净;发现病株应及时挖除、烧毁,并开沟隔离,以防蔓延。

(3)林地内应经常追施有机肥料,注意中耕排水,促进根系发育,提高抗病能力。

(4)对病株可用20%石灰水或250倍的五氯酚钠液30-100斤灌注消毒。

分布极为广泛,我国东北各省和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广东、四川及云南等省均有发生。该病是各种树木根部的一种严重的病害,主要为害柏树、松树、杉木类、刺槐、杨树、栎树、槭树等。

树木的幼根先被害,逐渐扩展至主根、根颈,病根先失去光泽,后变成黄褐色,最后变黑而腐烂,并容易使皮层和木质部剥离。皮层的表面有紫色棉絮状菌丝层。雨季高温高湿情况下菌丝可蔓延至地面或主干上6-7cm处,菌丝层厚2cm左右,烂根具浓烈蘑菇味。植株地上部树势衰弱,新梢生长量少,叶小型,色淡,夏天时萎蔫、变黄,早脱落,连续2~3年表现同样症状,数年后死树。

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根上越冬。春季土壤潮湿时开始入侵嫩根,夏季在根的表皮生成一层紫色菌丝层,使根皮腐烂,地势低洼、种植过密和雨水较多的条件下,极易发病。此外,林地管理不当造成的机械损伤,害虫造成的虫伤等都可加重紫纹羽病的发病程度。

(1)加强苗木输入输出的检疫,发现病苗,即将其浸入1%硫酸铜液或20%石灰水中浸泡1h进行消毒。

(2)加强苗木的养护管理,改良土壤:采用增施有机肥,掺沙改粘,挖沟排水,种植绿肥等措施,增强苗木抗病能力。

(3)栽植地发现病株,可扒开土壤,剪除病根,浇灌20%石灰水或用20%硫酸亚铁水等消毒,然后盖上无菌土壤。对病株则应伐除并烧毁,1:8的石灰水或用3%硫酸亚铁水对树坑进行消毒处理。

该病分布于高温、高湿地区,主要为害兰花、芍药、楠木、青桐、梧桐、柑桔等。

苗木受害后根部茎部皮层腐烂,表面初产生白色羽状,呈辐射状生长的菌丝体,慢慢蔓延扩展成棉絮状菌丝层,后期可产生褐色圆形菌核,遍及附近土面,被害植株生长势弱,逐渐枯萎死亡。

病菌在病株或土里过冬,次年5-6月份,梅雨季节开始侵染,8-9月份尤其严重。高温、高湿,低洼、粘重的土壤以及肥力不足或酸性至中性土壤,极易发病。土壤有机质丰富、含氮量高及偏碱性土壤,则发病少。 病菌随苗木、流水传播。

(1)清除病株残体及附近带菌土壤,并用20%石灰水消毒,然后用无菌土栽植。

(2)初感病的大树,可扒土晾根,用利刀刮除病部后涂抹0.1%升汞溶液对患处消毒,然后喷洒 50%代森铵500倍液、硫酸铜100倍液,进行防治。

(3)注意排水及养护管理,应做高床,深开沟。在肥力不足的土地上育苗时,必须施足基肥,增强树体抗性。

该病是苗木育圃地中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。主要为害杉木属、松属等针叶树的幼苗,也可危害刺槐、枫杨、银杏、杨等阔叶树的幼苗,还会为害香石竹、唐菖蒲、菊花等花卉幼苗。

植株感病时造成大量缺苗断垄现象,大大降低育苗成活率。立枯病因侵害部位不同而分为首腐、根腐、猝倒、立枯等症状,苗圃和花圃常以猝倒和立枯型较多。病菌多从根颈部位侵入,病部初期产生褐色斑点,逐渐扩大成水渍状,随即缢缩倒伏,一般幼苗刚出土组织未木质化前表现症状为猝倒,幼苗组织木质化后,表现为立枯。

苗圃中播种的幼苗一般在出土后10-20天(4月下旬-5月)发病最重,苗木出土20天后,茎部开始木质化,病情就有所缓解。

(1)实行圃地轮作,避免连作,最好选用新垦圃地育苗。

(2)严重地区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,每平方米用40%的福尔马林液50毫升,加水8-12公斤,浇灌床面;或用1-3%硫酸亚铁,每平方米4-5公斤浇苗床,盖以草帘,一周后播种;或在播种或播种前施70%的五氯硝基苯粉剂,每亩1.5-3公斤。

(3)苗木播种或栽植前大水洇地,保持水分充分,幼苗出土后20天内严格控制浇水。

(4)播种时,采用每百斤种子用100-250克70%的五氯硝基苯拌种。

(5)新出土的幼苗可每平方米浇灌1%的硫酸亚铁2-4公斤预防,也可喷洒植宝素8000倍液,或0.1%磷酸二氢钾,来增强幼苗的抗病力。刚得病的幼苗可用50%的代新森铵200-400倍液,以每平方米2-4公斤浇灌保苗,或用1:1:200波尔多液、或5%的明矾水喷洒,也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。

又名冠瘿病,主要为害毛白杨、樱花、榆叶梅、月季、苹果、梨、桃等树木的根部或枝干。

发病初期,受害处形成大小不等、形状不同的瘤,此时呈白色或肉色,质地柔软,表面光滑,长大后肿瘤粗糙增大,表面变成暗褐色,病部组织木质化。病树根系发育不良,树冠衰弱,枝叶短小,甚至枯死。

病菌在根瘤或土壤中越冬,借苗木或灌水、雨水、地下害虫等传播,由伤口侵入根部。土壤疏松、湿度大,微碱性,根部伤口多时,易发病。

(1)加强苗木检疫,防止带病苗木出圃,发现病苗及时伐除烧毁。

(2)精选圃地,避免连作。苗圃发病严重时,可栽植松、柏、悬铃木等不同感病品种。圃地可用石灰水进行苗木根部消毒;土壤可以每平方米50-100克的漂白粉或硫磺粉、硫酸亚铁水进行消毒。

(3)苗木移栽时,严格检查,对可疑苗木栽植前进行消毒,用1%的硫酸铜浸5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再栽植。

(4)对于初发病株,切除病瘤,用石灰乳和波尔多浆涂沫伤口。

(5)选用健壮的苗木进行嫁接,嫁接刀要在高锰酸钾溶液或75%的酒精中消毒。

(6)用生物制剂K84和D286的菌体混合悬液浸根,会降低根癌病的发生率。

该病在四川、湖南、广东等省的一些苗圃中发生严重,主要为害杨树、柳树、榆树、泡桐、核桃、苹果、以及大理菊、凤仙花、一串红、百日红、鸡冠花等。

苗木根部受害后,在主根和侧根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的瘤状虫瘿。初期表面光滑,淡黄色,后粗糙,色加深。切开后可见瘤内有白色粒状物存在,镜检可见梨形的线虫雌虫。感病后植株根系吸收功能减弱,叶小发黄,苗木大部分当年死亡,个别至次年春季死亡。

雌虫在寄主植物内或土壤中产卵,卵在一定温度内孵化为幼虫,遇适合的植物根,即从根皮入侵,并刺激根部产生瘤状物。线虫活动适宜温度在土温12-18℃,线虫传播靠种苗、肥料、水流以及本身的移动。

(1)实行严格检疫,防止病菌蔓延。

(2)选择无病地建立无病育苗圃,采用无病壮苗进行种植;在曾发病的圃地,选择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。

(3) 育苗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,或用溴甲烷、棉隆、甲醛喷洒土壤熏蒸土壤中的线虫,土壤处理后15天后再栽植苗木。

(4)搞好花场苗圃的清洁卫生,清除已枯死的花卉和苗圃内外的杂草、杂树并及时烧毁。

(5)用生物农药2.0%的阿维菌素4000~6000倍液灌根效果很好。

园林植物的根部病害大多是由真菌、细菌、病毒引起的,很多具有土传的特性,对于根部病害若分辨不清,可选用高效广谱,具有渗透、触杀、内吸的莱恩坪安御葆进行防治。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