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玉兰(黄兰)
一、苗木简介
黄玉兰别名:吉祥树拉丁名:MICHELIA CHAMPACA所属科属:木兰科>>木兰属形态特征:落叶小灌木。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观赏植物。玉兰属植物的花色多为白色、粉红色、紫红色。而黄色的玉兰花极为罕见。
常绿乔木,高达10余米;枝斜上展,呈狭伞形树冠;芽、嫩枝、嫩叶和叶柄均被淡黄色的平伏柔毛。叶薄革质,披针状卵形或披针状长椭圆形,下面稍被微柔毛。花黄色,极香,花被片15-20片,倒披针形,长3-4厘米,宽4-5毫米;蓇葖倒卵状长圆形,长1-1.5厘米,有疣状凸起;种子2-4枚,有皱纹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分布于中国、印度、尼泊尔、缅甸、越南。为著名的观赏树种,对有毒气体抗性较强。广植于亚洲热带地区,具较高的观赏价值。
黄兰是常绿乔木植物,高达10余米;枝斜上展,呈狭伞形树冠;芽、嫩枝、嫩叶和叶柄均被淡黄色的平伏柔毛。叶薄革质,披针状卵形或披针状长椭圆形,长10-20(25)厘米,宽4.5-9厘米,先端长渐尖或近尾状,基部阔楔形或楔形,下面稍被微柔毛;叶柄长2-4厘米,托叶痕长达叶柄中部以上。花黄色,极香,花被片15-20片,倒披针形,长3-4厘米,宽4-5毫米;雄蕊的药隔伸出成长尖头;雌蕊群具毛;雌蕊群柄长约3毫米。聚合果长7-15厘米;蓇葖倒卵状长圆形,长1-1.5厘米,有疣状凸起;种子2-4枚,有皱纹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
适应地区:原产于喜马拉雅山、中国南部、印度、爪哇或马来西亚,台湾在1800年间引进,目前各地有零星栽培。生长习性:黄玉兰高1至1.5米,冠幅0.8米。春末开花。生长环境阳性至半阴性,土壤为一般的园土即可,排水良好,不需修剪。南北都可栽种,黄玉兰花色金黄色,花期迟,无需担心早春霜冻的危害。繁殖培育:播种法、高压或嫁接法繁殖。一般园土栽培即可,排水需良好。景观用途:花灌木类。
该种花黄色,树冠狭长,叶下面被长柔毛,叶柄托叶痕超过1/2等与白玉兰区别。
阳性要求阳光充足。喜暖热湿润,喜酸性土,不耐碱土,不耐干旱,忌过于潮湿,尤忌积水。不耐寒,冬季室内最低温度应保持在5℃以上。宜排水良好、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。抗烟能力差。花期6-7 月,果期9-10月。易结果,一般2-3年生嫁接苗开花后即可结果。
二、繁育养护
黄玉兰的繁殖黄兰要求阳光充足。喜暖热湿润,喜酸性土,不耐碱土,不耐干旱,忌过于潮湿,尤忌积水。不耐寒,冬季室内最低温度应保持在5℃以上。
宜排水良好、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。抗烟能力差。易结果,一般2~3年生嫁接苗开花后即可结果。
黄兰繁殖以播种为主,也可嫁接。种子刚开裂而出现红色时应及时采收,采后沙藏至翌年春播。播后一般1个月左右开始发芽,但也有近2个月才发芽的。幼苗移植宜在傍晚或阴天进行,移植后应搭荫棚遮荫,待植株长高后逐渐拆棚。
一年生实生苗最高可达40~50厘米,树冠可达40厘米,比嫁接苗生长佳。嫁接,可用天目黄兰、黄山黄兰等作砧木。黄兰的栽培管理与白兰花相同。
主要害虫有介壳虫,应及时防治。
三、养护要点
栽植
春季开花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栽植。移栽时要带土球,裸根移栽不易成活,注意尽量少伤根。为减少移栽后水分蒸发,起苗前剪掉部分枝叶。栽植穴内施腐熟的有机肥,再覆一层土,将根系与有机肥附离,防止烧根腐烂。栽植后浇1次透水。
温度
适宜住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。光照充足可使植株枝繁叶茂,花多更芳香。玉兰能忍耐-20℃的短时间低温,在郑州地区可露地越冬。在北京地区一般也能露地越冬,但温度低于20℃时需采取防寒措施,对温度比较敏感,温度高可使开花时间提前。
水肥
每年可施2次肥。一是越冬肥,二是花后肥,以稀薄腐熟的人粪尿为好,忌浓肥。浇水可酌情而定,阴天少浇,早时多浇。春季生长旺盛,需水量稍大,每月浇2次透水。夏季可略多些。秋季减少水量。冬季一般小浇水,但土壤太干时也可浇1次水。
修剪
在花谢后与叶芽萌动前进行。一般不修剪,因玉兰枝条的愈伤能力差,不做大的整形修剪,只需剪去过密枝、徒长枝、交叉枝、干枯枝、病虫枝,培养合理树形,使姿态优美。
花期
若想元旦或春节玉兰开花,可将盆栽玉兰提前40-50天移入低温温室,逐渐打破休眠状态。25 – 30天后再放到高温温室,保持60%以上空气湿度,到时即可开花。
黄玉兰的养护黄兰喜微潮偏一点的土壤环境,在定植后浇透水一次。在树苗生长新叶前,应该加强浇水管理,不宜使土壤干燥。以后只要不是土壤过干,基本可以利用自然降雨供水。
除在定植前给植株施用腐叶作为基肥外,在生长旺盛季节里,还应每周追施一次富含氮、磷、钾的液体肥料。在整个生长过程中,应该保证有适当的直射日光,每天接受直射日光不宜少于4小时,避免环境荫蔽。
应该保持环境通风,这样以利光合作用顺利进行。
黄兰喜温暖,忌严寒,在20-30℃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好,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t,可耐短期的0℃低温。应该随时剪去黄兰的病弱枝、千枯枝、细弱枝。在实际栽培中,黄兰会被根霉病、黑斑病等,易受刺蛾、褐软蚜、蜻类等有害动物的侵袭。